从“点点盆景”到“道道风景”——长三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观察
2019-04-23
新华社合肥1月31日电 题:从“点点盆景”到“道道风景”——长三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观察
新华社记者姜刚、方问禹、李荣、沈汝发
打造“千村精品、万村景区”、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十大工程”、实现“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2018年是乡村振兴战略开局之年。一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细”,一幅幅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产业兴旺从“规划”走进现实
2018年6月,30万只青年鸡入驻;10月,产蛋见效益;12月,日产鸡蛋20万枚;今年1月,饲料加工厂筹备投产……记者走访安徽省岳西县白帽镇看到,这个由县政府投资2.5亿元、北京一家公司投资1.25亿元的金鸡全产业链项目,正在成为带动一方致富的有效引擎。
不仅新产业活力涌现,长三角地方特色产业也“风生水起”。
缙云烧饼,以面粉、鲜猪肉和梅干菜为主要原料,经烧饼桶炭火烘烤制成。在浙江省缙云县,缙云烧饼上下游从业人员超2万人。烧饼、爽面、民宿……这些适于大众创业的地方特色饮食走出农家、走进市场,成了农民增收的“十大乡愁富民产业”。
“缙云走的是惠及千家万户、‘蚂蚁雄兵’式的乡村富民路。”缙云县委书记李一波说,因为千家万户有群众基础、老百姓增收致富直接有效、市场前景看好,缙云近年来大力发展“乡愁产业”,激活乡村经济,让乡愁真正落地。
长三角产业兴旺的步伐在加快。一年来,上海加快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征和大都市郊区特色的上海农业农村新风貌;安徽实施养殖业转型升级工程、农业产业化发展工程等“十大工程”;浙江实施“千村精品、万村景区”工程,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
产业富民在江苏省响水县也有体现。通过政策扶持激励、全产业链建设等措施,响水县西兰花种植面积由2016年的1万亩左右扩展到10万亩,,现有50多个西兰花专业合作社、大户,年带动近2万农户从事西兰花产业。
“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是上海振兴乡村的实践目标。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张国坤说,在沪郊农业布局的规划上,完成了粮食生产功能区、蔬菜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三区”划定,做到规划“既落图、又落地”。
美丽乡村从“一处美”到“一片美”
走进浙江省遂昌县西畈乡举淤口村,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村民们感慨,原来门前屋后垃圾成堆,村里蚊子、苍蝇多得不得了,随着“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村里这一年的变化“翻天覆地”。
“你随时到我们村里来看,地上干净得连一颗烟蒂也难找到。”举淤口村党支部书记杨昌兴说,保护环境如今已是村民们的自觉行动。
2003年以来,浙江省持续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浙江农村面貌,筑起一片生态高地。
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入围了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据吴房村党总支书记秦瑛介绍,目前,基础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同时围绕核心观光道路沿线及周边的建筑、水系、景观等,实施精细化的完善工程。依托自然美,推动乡村风貌彰显“水乡”建筑特色,浓缩“海派”民居精华。
文明乡风扑面来。江苏省宿迁市将乡风文明有关任务纳入全国文明城市长效建设十大专项行动,常态推动核心价值观普及践行。
治理有效也必不可少。安徽省肥西县正试点“村事民定”工作法,确保群众对乡村事项的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和决策权。“这是新时代农村治理的有效探索,通过民主协商消除了误解、增进了共识。”肥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郜志华说。
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人才职称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改革红利加速释放,农村发展活力迸发。
沪郊金山区是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金山区委书记赵卫星表示,产业兴旺的一个途径,是实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活跃农村土地流转,激活乡村资源,培育特色产业,以优质项目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引领,带动村民致富。目前,金山区124个村已全部成立了经济合作社。
为加快推进农业人才职称制度改革,浙江省打破户籍、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制约,将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农业系列职称的评审范围,评审并轨、证书统一。2018年,49位新型职业农民获评高级农艺师、高级畜牧师等职称。
5856个村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人均分红100元;3752个村完成“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户均增加财产性收入1000元……这是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交出的2018年农村改革“成绩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改革创新的深化,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2018年,安徽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96元,增长9.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