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特殊教育學校女子籃球隊登上殘運會舞台
2019-12-28
原標題:時光無聲 籃球有夢
與籃球意外結緣
三人制聾人籃球項目的規則與普通籃球比賽相同。不同的是,參賽者需要靠手語、眼神和默契完成協作。裁判的判罰方式也有所改變,醒目的手勢或紅旗代替了吹口哨。
根據競賽規程,本次三人制聾人籃球賽要求參賽隊員必須是沒有注冊過五人制籃球賽的新運動員,代表福建出戰的是晉江市特殊教育學校在去年9月成立的女子籃球隊。
“作為群眾性比賽項目,三人制聾人籃球首次正式列為全國殘疾人運動會比賽項目,球隊就是在這樣的契機下成立的。”據該校女籃教練葛運雨介紹,隊裡4位小姑娘,最大的18歲,最小的才13歲,“以前都是舞蹈隊的,愛‘臭美’,喜歡美美地跳舞。當她們被選上參加籃球訓練時,腦子一片空白,對籃球專業知識也是一無所知,可以說是意外與籃球結緣”。
但就是這樣一群籃球“小白”,經過2個多月的集訓,在去年11月舉行的殘運會三人制聾人籃球預賽中闖入前八名,沖進了全國決賽。
謝玉婷、張怡瑩、陳芷珊、吳慧儒都是晉江市特教學校在校生,為了不影響課業,她們的訓練都在課外時間進行——一周五天、一天三個多小時。每一次高強度訓練后,女孩們總是筋疲力盡。“但她們很有韌勁,除了不會說,什麼都會做,隻要認定一個目標,就會一直努力。”葛運雨自豪地說。
無需言語的默契
溝通是聾人籃球訓練存在的最大問題。這種障礙不僅存在於隊員和隊員之間,也存在於隊員和教練、裁判之間。訓練過程中,手語、眼神、表情、姿勢就是隊員們的溝通方式。
三人制籃球比賽時,教練不能在場邊指導,賽場上的一切都要靠隊員間的默契配合,主要由隊長負責組織攻防。這沒有任何捷徑可走,隻能靠隊員們成千上萬次地磨合與練習。
對於葛運雨來說,這同樣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傳切配合、擋拆配合、高位策應等專業技巧,更多時候要靠我和陳洪巧教練親身示范。”任職6年多來,葛運雨說,自己學習了不少手語專門用於籃球訓練。
簡單的訓練指令可以借助手語,但在比賽時,聾人球員無法用聲音交流,教練也不能叫暫停,臨場的決策存在很大的滯后性。無聲的世界裡,哨音不起作用,一旦犯規了,籃球架上的紅燈會亮起來,有時運動員沒法及時看到,SF传奇网页版,裁判員還得沖到他們的身邊用手勢提醒。
一場精彩的“無聲球賽”,是隊員、教練和裁判之間一場無需言語的默契。
球技之外是成長
說起自己的這些00后女弟子,葛運雨笑稱,她們剛入隊的時候個個都是“問題少女”,“敏感脆弱,還有點兒不自信”。
謝玉婷長得白白淨淨,一直是老師們眼中的乖乖女、優秀生,卻恰恰是性格最叛逆的一個。“她討厭對抗,一開始對籃球很抵觸,訓練態度消極,一挨訓就哭。我和陳洪巧教練隻有軟硬兼施,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葛運雨說。
訓練中,葛運雨會故意找上謝玉婷,扛她一下,推她一下,頂她一下。你來我往,謝玉婷的膽子越來越大,打球也越來越主動。
陳芷珊隻有13歲,剛入隊時和大家都有點“格格不入”。隊友表現不佳,她甚至用手語直接開“吵”。
“剛開始,芷珊不知道什麼叫團隊。我們注意引導她,讓她明白一個人即使打得再好,也不可能贏得比賽。要贏得比賽,就要打好配合,要和隊友一起變得更好。”經過8個多月的朝夕相處,籃球讓陳芷珊初步懂得了集體的意義。
“聽力障礙的孩子往往性格比較急躁,也缺乏自信。是籃球給了她們信心,見証了她們的進步。”陳洪巧欣慰地說,和比賽成績相比,孩子們收獲的不僅僅是球技,她們現在敢於和外界交流,這就是成長。(通訊員 朱麗仙 記者 肖榕)
(責編:陳楚楚、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