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的重传奇sf网页游戏庆情缘他为南山写下《山城的花冠》
2020-01-05
人民音乐家施光南。 1941年冬,1岁时的施光南。
1943年12月,施光南一家人在重庆留影,后排孩童为施光南。
重庆日报消息,5岁就写歌还拿了奖,高中时已经累积创作300多首歌曲……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施光南,创作了《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月光下的凤尾竹》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这些歌曲至今仍广为传唱。
施光南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他的父亲施复亮、母亲钟复光都是大革命时期的革命者、共产党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施复亮带着家人从浙江金华,来到钟复光的故乡重庆。1940年8月22日,施光南诞生于日寇飞机轰炸重庆的爆炸声中,开始了在渝的8年生活。
11月1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图片展”在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开展,并持续展出至11月30日。展览收到浙江省金华市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以及施光南遗孀洪如丁提供的500多张图片。主办方从中精选出100多张施光南工作、创作、生活中的经典图片进行展出,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讲述了他与家人、友人相处的难忘时光及其作品背后的感人故事。其中,也向观众展示了施光南与重庆的情缘。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游客正在参观“在希望的田野上—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图片展”。 勤奋创作的施光南。5岁时在渝完成处女作《春天到了》
戴着毛线帽,穿着条纹罩衫,1岁的施光南倚在一丛竹子旁,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望向远处,萌态十足。一张施光南幼年拍摄于重庆的黑白照片,将时光带回到70多年前。
1940年8月22日,在日机的狂轰滥炸中,重庆南山脚下,一间用竹子搭起的临时医院里,一个新生命诞生了。施复亮、钟复光夫妇商量后,给这个婴儿取名施光南。“施”是父姓,“光”取自母亲的名字,而“南”是指他出生在重庆南山脚下。
夫妻俩都是大革命时期的革命者、共产党人。1944年,钟复光担任中兴信托公司子弟学校校长。因无人照顾,她便把4岁的儿子带进自己任职的学校上小学一年级。
在学校,施光南性格内向,可一旦唱起歌来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经常将老师教的儿歌重新填词,《两只老虎》被他改编成“肚子饿了,肚子饿了,要吃饭,要吃饭……”
1945年,重庆市准备举办小学生音乐比赛,爱唱歌的施光南被学校举荐登台竞技。赛前,音乐老师煞费苦心,为他精选了演唱曲目。
施光南却不以为然,另辟蹊径,哼哼唧唧,自编了一首歌:“春天到了,桃花开开,小鸟飞飞,黄鸳在树上叫。它们快活,我也快活,我们大家都快活。”
赛场角逐,施光南一鸣惊人,荣获小学乙组第二名,抱着大木马奖品凯旋。这支被他母亲记录下歌词的歌曲,就是施光南的处女作《春天到了》。那年,他刚刚5岁。
8岁时,施光南随家人离开重庆到了浙江金华。施光南的堂兄施敦高曾回忆说,回老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施光南都说着他听不懂的重庆话,隔三差五地哼唱他自然也听不懂的歌。
待施光南说的重庆话逐渐有了金华话的韵味后,施敦高才听明白堂弟是把学校发生的事编成歌哼唱,“好像是些读书和同学之间的事,好听。”
新中国成立后,施光南随父母定居北京。1951年,他小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中二部(后改为北京一零一中学),在这里完成了6年中学学业。
5岁就展现出音乐天赋的施光南,进入中学后,其音乐才华越发显现出来。他高一时所写的歌曲《懒惰的杜尼亚》在北京市少年歌咏比赛上获奖,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织的音乐晚会上演唱。到1957年,上高三的施光南已经写了300多首歌曲,其中大部分歌曲的词和曲都由他一人完成。
“光南写了300多首歌,可惜知道的人太少,我们给他出本书吧。”1957年,施光南所在的团小组组长伍绍祖提议为他出一本歌集,得到了团小组同学们的支持。
大家东凑西凑,凑了几十元钱,再加上施光南自己省吃俭用剩下的零花钱,合力将施光南的作品整理并刻印成了《中外民歌选》。
白色的封皮上,没有过多的装饰,仅仅印有“中外民歌选——施光南编选(1957.7)”字样。歌集中共有34首歌曲,除少数几首署名施光南作曲外,绝大多数署的都是他各式各样的化名。
“这件事令施光南终生难忘。”本次展览主办方之一、重庆历史名人馆馆长曾建伟说,几十年后,当出版社要给施光南出作品集的时候,他不无感慨地说:“我的第一本作品集是团小组出的。”
1985年5月,施光南与东方歌舞团演员蔡金粱切磋演唱技巧。 1972年春节,洪如丁陪施光南在新房中练琴。《屈原》后期创作中累倒在钢琴旁
“《在希望的田野上》在第一届(1981-1982)‘晨钟奖’优秀歌曲评选中获奖”“《祝酒歌》被评为改革十年(1978-1988)全国优秀歌曲”……展览现场,望着一张张荣誉证书,曾建伟聊起了这些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
“我们刚刚收到了词作家晓光从农村寄来的一首歌词《在希望的田野上》,编辑部的同志都认为这首歌词写得很好,想请您为它谱曲。”1981年初,中国戏剧家协会《歌曲》编辑部计划举办一场“农村题材歌曲音乐会”,施光南接到编辑部电话,受邀谱曲。
记完歌词后,歌词中的炊烟、小河、冬麦、荷塘,勾起了他对小时候在浙江金华一段生活的回忆。虽然时代不同了,农村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儿时的美好记忆,使他对这首歌词有了亲切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立即进行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