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计与胜芳花会的半世纪情缘
2020-01-06
2月16日,农历正月十二,短暂的鞭炮声之后,来自附近乡村的一道道花会便从一条叫做“前进大街”的巷口一路鸣锣开道而来。胜芳花会巡演在一声声悠扬而有节奏的锣声中开演了。摆会、派人、理事……作为胜芳乡艺总会老会首,王志计为这一年一度的盛事忙碌着。
历史上,胜芳镇曾有“72道花会”之说,时至今日,胜芳镇仍然保存下来30余档花会。每逢元宵节,胜芳乡艺总会都要组织这些花会参加娱神活动——摆会。30余档花会足能组成五六千人的游神队伍,吸引几万民众前来观看。这项摆会活动除了因为战争和政治运动停止过外,已经坚持了600年。在胜芳镇,元宵节庙会能坚持千年不衰,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政府的支持外,民间志愿者的坚守也是重要因素,王志计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今年82岁的王志计,不安于晚年幸福的生活,他热衷于民间民俗活动,50年来,他一直坚守着这流传了千年的胜芳元宵节庙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添砖加瓦。
古镇 庙会 老人
胜芳镇政府尊重历史传统,对待元宵节庙会,除了提供一部分资金外,并不参与到活动的核心中去,还是完全依靠胜芳乡艺总会来组织。从每年的冬至开始,各档花会就要进行“齐会”,准备来年的元宵节庙会,从这个时候起,王志计就忙了起来,去政府申请资金,到各档花会下帖子。几年前,这些还得靠他骑着自行车来一一完成。
“没有王志计,胜芳镇的元宵节摆会不会有今天的盛景。”各档花会会众对记者说。从20多岁起,王志计就加入了胜芳乡艺总会,他和前任总会首许振友,既是生死兄弟,又共同承担起了组织胜芳元宵节摆会的重任。2006年前后,许振友一病不起,这下,整个担子全部落在了王志计的肩上。
当时胜芳镇正在快速工业化,这对胜芳镇的民间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此时,有些花会已不能为继,甚至有的干脆要解散,对老百姓来说,毕竟养家糊口才是最主要的。每当听到有花会要解散的消息,王志计都会主动帮助会众解决生活困难。2012年,王志计成为胜芳镇御览秋千会主要筹款人之一。面对那些不得不消失的花会,他扼腕叹息。王志计心里总惦记着,费多少心思也要把失传的花会恢复起来。
无私 奉献 坚守
自1953年胜芳镇的火神庙被推倒后,很长时间没有得以复建。文革后,他和许振友积极联系政府和民间的花会,恢复起来了元宵节的火神庙会活动,同时塑了一尊胜芳的主神——火神。
但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火神像被重新塑好后,就一直被寄居在别处。有时一年要换好几个地方。2014年他自掏2万元,又筹措了一些资金,购买了一间10平米左右的小房子,总算为火神像找了一处永久的“居住地”。因火神像年久失修,2016年,王志计又拿出资金和其他文化志愿者一起重塑了火神像。
在胜芳镇,民间文化的生力军是年轻人,每档花会中的主力主要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甚至是七八岁的孩子。因胜芳工商业发达,目前,全镇的总产值早已超过3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从胜芳镇走出的大学生毕业后大多也会回到胜芳,或是子承父业,或是自主创业,形成了传承有人的良好氛围。因此,胜芳的民间文化才会较为完整地传承下来。
2011年后,胜芳镇的传统花会大有复苏之势,诞生了不少新会,有些已经消失多年的花会也陆续得以恢复。这些都得益于以王志计为代表的一群人,他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无私奉献。
爱好 坚守 传承
传承前,王志计任会首已有50余年。他说,目前,最重要的是做好传帮带工作,带好年轻人,靠他们来把胜芳的元宵节庙会延续下去。在今年正月十五的胜芳花会巡演中,王志计依旧坐镇。“演员最小的仅七八岁,老带小,私服传奇网页游戏,师带徒,就这么一辈辈传承下来。”王志计说。
王志计的徒弟蔡利,今年43岁,脸色黝黑,徒孙许文峰,33岁,身手干练,二人合作,顺风顺水。师傅坐在“院门口”迎接来自本村或别村的花会,徒弟徒孙跑前跑后地忙活。
从一大早忙到下午4点散会,蔡利、许文峰的脚步一直没停,样样周全。蔡利从小在花会的锣鼓声中长大,耳濡目染深深爱上了花会。2008年,他自费买了一台相机,与胜芳民俗研究者王晟一起走街串巷采集家乡的花会。为了让镜头更好地记录下精彩的胜芳花会,他从北京一机构专门学习摄影,断断续续学了三年时间。
2015的元宵节后,蔡利给师傅磕了头,行了拜师礼,从此担起了胜芳乡艺总会会首。虽说这是纯民间的组织,但是要想把花会管好,还需要付出不少时间与精力。
如今,王志计已年过八旬,虽然已找到了合适的传承人,但他依旧坚守着这份民俗“事业”,也在为一年一度的花会巡游忙碌着。
“我是胜芳人,花会是胜芳的更是国家的,我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越办越好!”透过王志计老人笃定的目光,记者预见到,未来的胜芳花会将更加繁荣,成为乡民们难忘的乡愁。(廊坊都市报 记者 张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