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血传奇 > 正文

鹿死不择音:邵飘萍的卓绝一生(上)

2019-11-20

人如其文,文如其人,邵飘萍秉笔直书,不受权贵左右

1916 年,袁世凯的帝国坍塌,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国又见希望;军阀打打杀杀几乎一无是处,书生吵吵闹闹亦不见成效。在北京城一处无人问津的胡同里,一个瘦弱的年轻人却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他就是邵飘萍。

鹿死不择音:邵飘萍的卓绝一生(上)

邵飘萍

邵飘萍出生于1886 年10 月11 日,按照生辰八字算,就是丙辰、戊戌、甲辰、甲戌,正所谓“三戌冲辰祸不浅”,这句谶语成了邵家人的心病。随着邵飘萍日渐长大,他的聪明伶俐、勤奋好学越发显现,邵父担忧之心也逐渐平息,其父便用《左传》中的“鹿死不择音”来勉励他,希望他能够突破命运的诅咒,做一个有用之人。年幼的邵飘萍记住了这句教导,更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其中的含义——舍身取义为民众。邵飘萍生在浙江东阳,在他年少时,举家迁至金华,邵父在家中办私塾,一边教育子女,一边赚钱养家。1899 年,邵飘萍考中秀才;1903 年,进入省立第七中学(现金华一中)就读。也就是说邵飘萍既受过中国传统诗书礼仪的教诲,也受过近代民主、自由的洗礼。这使邵飘萍养成了刚正宏大、天地与共的大无畏精神,又具有不拘小节、收放自如、宠辱不惊、得失不惧的潇洒从容。

鹿死不择音:邵飘萍的卓绝一生(上)

展开全文

邵飘萍故居

1911年,浙军光复杭州,为了开风气、振人心,浙军总司令部照会白话新报馆主笔杭辛斋,将旧有官报局改为军政府机关报馆,名曰《汉民日报》,聘邵飘萍为主笔,这是邵飘萍正式踏入新闻界的起点。

《汉民日报》的宗旨是:“尊崇人道,提倡民权,激励爱国尚武之精神,建设完全无缺之共和政府。”我们可以想象一个25 岁的热血青年在如此掷地有声的宣言面前是怎样的心潮澎湃,邵飘萍一定对自己的工作做出了承诺,用自己的一支笔、一张嘴换一片朗朗乾坤。

1912 年春,杭辛斋被举为众议院议员,赶赴北京,将《汉民日报》交由邵飘萍主持。从此,邵飘萍不再是个四处投稿的写手,而有了自己的主战场。在这里,他提笔携刀,挥斥方遒,直至殉难,再也没有离开过他钟爱的事业。在邵飘萍短暂的一生中,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那最初“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誓言。

邵飘萍以《汉民日报》为阵地,大力宣传孙中山的主张,推进民主革命。他曾说:“革命非行乐事,乃不得已而为此剧烈之举动也,故革命所以救同胞,非以造饭碗。有争饭碗之心,则政治黑暗且甚于昔日,何必多此一举哉!……诸君当知,此次革命可以强国,亦可以亡国,譬之大厦一起推倒,能从速建设,则洵然善也,若各怀私利,取其木料砖瓦以充私室之用,则昔之大厦终成一片空基而已。”

邵飘萍对于革命的认识不带任何主观立场,就事论事,这也是他鲜明的新闻风格。1911 年11 月27 日,冯国璋攻下汉阳,被清廷授予二等男爵,邵飘萍怒骂道:“冯国璋奴隶之性,贪残之心,焚掠汉阳,惨杀同胞无算……粉冯之骨,碎冯之身,为汉阳人民吐冤气。褫袁之魄,斩袁之头,为中华民国定大局。”如此直白痛快之语再次彰显了邵飘萍耿直的性格,人如其文,文如其人,邵飘萍秉笔直书,不受权贵左右。南京光复后,他又发表《呜呼前清之资政院议员》一文,抨击议员暗受袁世凯操纵,离间军队。

1912 年,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国号为“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举国欢呼之际,邵飘萍审时度势,就议和、停战、退位、迁廷发表了一系列预见性时评,后历史证明全部言中。白朗起义后,袁世凯以大总统名义发布协缉,搞得全国风声鹤唳,邵飘萍发表文章《草木皆兵》加以讽刺。

宋教仁遇害后,邵飘萍以“秃笔诛之”,深刻地指出宋案“瓜蔓藤牵,有行凶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者”。二次革命失败后,邵飘萍连发《政党政治之危机》《谁不顾大体》等文章,抨击袁世凯是暴君、卖国贼。

在《呜呼共和国人民之生命财产》中邵飘萍感慨道:“我们已是共和国了,但人民并非共和国之人民。”邵飘萍的直言不讳,终究引来了杀身之祸,他却坚称:“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也,主笔可杀,舆论之力不可蕲。”因此袁世凯与杭州权贵几次刺杀依旧没能阻止他的文章每天伴随日出出现在大街小巷,邵飘萍的热情与信念亦像这太阳一样永不磨灭。在这期间,《省检事长亦应停职》《不知法律之省法院长》《请省检事长自请停职》《为天职报被毁敬告检厅》《警告各法院》等一篇篇报道直指权力中心。

1913 年8 月10 日,反动当局以“扰害治安罪”“二次革命嫌疑罪”查封报馆,逮捕了邵飘萍,他后来自述:“忽忽三载,日与浙江贪官污吏处于反对之地位,被捕三次,下狱九月。”出狱后,邵飘萍独行日本,后进入法政大学学习法律、政治。这些经历为邵飘萍日后大展宏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也让他看到了中国新闻业的缺陷与腐朽,更使他停下繁忙的脚步,有时间静下心来想一想自身与事业何去何从。“六和塔高接云霄,飞度登临伴阿娇。最是可憎三眼佛,至今触绪便魂销。”这是邵飘萍在日本写给夫人汤修慧的家书,字里行间透露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与对祖国的不舍。虽因情势所迫,飘零他国,邵飘萍的心却从未离开过新闻业。

鹿死不择音:邵飘萍的卓绝一生(上)

袁世凯政府以“言论悖谬,扰害治安”的罪名将《汉民日报》查封,图为《新闻报》报道

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的消息传来,轻变传奇私服,邵飘萍怒发冲冠,写下《中日外交之种种》《留东我国民之空前大会》《气焰万丈之留东我国民奋起》《解散留学生总会之失国体》等多篇文章推动反袁运动。就像邵飘萍在《论新闻学》中所说,提倡新闻学,是“望有志之士不畏强御,奋笔以迂回,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柱石”。这是邵飘萍的希望,更是他从事新闻业的座右铭。身在异国他乡,终究难以施展拳脚,因为心中那份难以割舍的痛楚,邵飘萍于1915 年年底毅然放弃学业,回国担任《申报》《时事新报》《时报》执笔,护国讨袁。据《时事新报》的不完全统计,从1916 年1 月4 日发表《顺逆辩》到6 月7 日发表《呜呼袁世凯》,邵飘萍共有社论36 篇,时评134 篇,平均一天一篇。从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邵飘萍深厚的文字功底,更是他报国心切的赤诚。

本文摘自《中国国家历史·拾壹》(东方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