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离开网页版SF传奇”地球,我们是认真的
2019-12-25
头顶的这片星空已经存在了百亿年,与之相比,人类的百年寿命不过弹指一挥间。虽然渺小,我们却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一代又一代人,将探索宇宙奥秘的接力棒传递。
2019年,是空间探测厚积薄发的一年。望远镜看得越来越清晰,探测器飞得越来越遥远,宇宙学理论越来越贴近真实。这一年,我们仰望星空,更懂宇宙。现在,让我们来一次“星际穿越”,前往2019年的星空“站台”,一起深入了解一下这熟悉又陌生的宇宙。
第一站:意大利
7国签署SKA天文台公约
观测宇宙,望远镜就是我们的眼睛。
3月12日,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项目7个创始成员国——中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荷兰、葡萄牙、南非和英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正式签署了成立政府间国际组织的SKA天文台公约。
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示意图。来源: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
SKA是继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之后中国参与的第二个国际大科学工程。它并非单台望远镜,而是一个望远镜网络,由2500面直径15米的碟形天线以及250组低频和中频孔径阵列组成,因接收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而得名。
据报道,这项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天文学工程预计将于2021年1月1日开建,2024年左右收获第一批数据,2028年完成一期10%规模的建设。项目的设计寿命为50年。
在过去5年中,来自20个国家的1000多名工程师和科学家共同参与了SKA的设计工作,在不同国家设立了新的研究项目、教育计划和协作机制,以培训新一代科学家和工程师。
第二站:南美
今年唯一日全食在南美上演
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就会有一些特殊时刻,三者正好处于一线。当月球处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某些地区的太阳光就会被月球完全挡住,日全食这场天文好戏就开始上演了。
北京时间7月3日凌晨,南太平洋和南美洲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出现日全食。这次日全食是2019年度唯一的一次日全食,但其日全食带仅宽150公里、长9600公里。该狭长区域只涵盖了智利和阿根廷的部分地区,其余皆是汪洋大海。
今年唯一的日全食“落”在海上。来源:视觉中国
这场天文盛世吸引了无数天文爱好者。据国外媒体报道,在日全食最明显的智利科津波省,涌入了约30万人等待这场天文奇观。
据悉,在地球上同一地区看到日全食的几率大约为300年一次,而看到月全食的几率大约为3年一次。也就是说,生活在某一固定地区的人,有生之年能看到多次月全食,但几乎无缘目睹一次日全食。
第三站:月背
嫦娥四号首次获得近距离月背影像图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自古以来,人们对月球有着无限的遐想。由于地球强大的引力让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所以人类在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的“正面”,看不到“背面”。
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嫦娥四号月球车玉兔二号在月背留下了人类探测器的第一道印迹。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
嫦娥四号和月兔二号在月背上。来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12月4日,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在完成月球第十二月昼的工作后,进入了第十二月夜的休眠状态。着陆区域崎岖不平、大坑套小坑,玉兔二号采取稳步慢速的行驶方式,自成功着陆后已累计行驶345.059米。
为何人们对月球背面如此执着?这不仅仅是好奇心、探索欲的驱使,“月球背面的电磁环境非常干净,在那里开展低频射电探测是全世界天文学家梦寐以求的事情,将填补低频射电观测的空白。”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主任、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主任邹永廖说。
科学家认为,在月球背面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将为研究太阳、行星及太阳系外天体提供可能,也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
第四站:“龙宫”
“隼鸟2号”实现“龙宫”小行星取样
提起银河系、太阳系,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太阳、八大行星以及太阳系“小伙伴”相邻星系等,无数小行星们常常由于“身材玲珑”而被忽略。实际上,小行星也蕴藏着不少关于星系演化的大秘密。
2月22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宣布,“隼鸟2号”探测器完成了首次在小行星“龙宫”上着陆取样任务。“隼鸟2号”与“龙宫”的亲密接触时间只有几秒钟,其向“龙宫”发射了一颗“子弹”,溅起小行星表面物质,借机采样。而就在12月3日,“隼鸟2号”已经顺利完成此次探索任务,携着从远方带来的“礼物”,踏上了它的归途。若返航顺利,“隼鸟2号”将在2020年11至12月回到地球的“怀抱”。
“隼鸟2号”与小行星“龙宫”。来源:JAXA and Akihiro Ikeshi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