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光通传奇3 > 正文

沪剧唱出敦煌守护人传奇sf变态版故事,《敦煌女儿》藏武汉情缘

2020-01-13

  长江网11月29日讯(记者冯爱华)“敦煌慷慨留我,我誓言留住敦煌……”28日晚,沪剧《敦煌女儿》作为“第二届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参演剧目在洪山礼堂上演,该剧讲述上海姑娘樊锦诗在敦煌50年的人生历程,歌颂了一代又一代敦煌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的敦煌精神。值得一提的是,现实中的樊锦诗伉俪与武汉颇有渊源——珞珈山见证了两人的婚礼,而武汉大学参与的“数字敦煌”工程至今仍在延续。

沪剧唱出敦煌守护人传奇sf变态版故事,《敦煌女儿》藏武汉情缘

  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演出现场 记者许魏巍 摄
  把莫高窟搬上舞台
  随着悠扬的音乐和阵阵风铃声响起,演出在樊锦诗与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常书鸿穿越时空的对话场景中拉开序幕。通过初到敦煌研究院的樊锦诗与常书鸿三击掌,许下一生守护莫高窟的承诺;新婚燕尔便抛家舍业,毅然回到心心念念的敦煌;推动“数字敦煌”建设……讲述了樊锦诗与敦煌莫高窟“相识、相知、相许”的故事。
  倒梯形的幕布设计,将一个飞天起舞、佛音绕梁的莫高窟展现在观众面前,大漠、飞天、卧佛、禅定佛陀等敦煌元素通过多媒体投影呈现于舞台,禅定佛陀的微笑在“用我一生,护你一世微笑”的唱词中有了更深远的含义。
  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两届获得者茅善玉在剧中诠释了青年、中年、老年不同年龄段的樊锦诗,演小姑娘时自然中带点天真,到老年的时候,则一改甜美唱腔,变得浑厚有力。体态上、步伐上她也尽量贴近现实中的樊锦诗。去年,该剧在上海首演时,樊锦诗携家人一同看戏,私服传奇网页版,她4岁的小孙子惊呼“台上有个奶奶”,可见茅善玉表演功力之深厚。
  演出尾声,主题曲再次响起,常书鸿、段文杰等一代代莫高窟守护人一一走上舞台,讲出他们对莫高窟的坚守誓言,观众们则用热烈的掌声表达对“敦煌女儿”及一代代莫高窟守护人的崇高敬意。

沪剧唱出敦煌守护人传奇sf变态版故事,《敦煌女儿》藏武汉情缘

  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演出现场 记者许魏巍 摄
  8年打磨 演出平凡人生中的不凡
  如何把平凡的人生演出不平凡?茅善玉接受长江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最初是从报纸上读到樊锦诗的报道,深受触动,找到樊锦诗希望以她的生平故事为蓝本做一台沪剧。而樊锦诗坚决推辞,“她说自己的人生非常简单,就是研究、写书、进洞窟、进图书馆,这种人生没有大起大落、没有戏剧性,不适合在舞台上展现”。
  茅善玉用了5年时间,数次到敦煌下生活,与樊锦诗本人也成为了“忘年交”。而这台戏经过无数次修改、推倒重来,最终面世已是在8年后。“这个戏与以往的沪剧有很大的不同,它用了很多闪回的方式,让人物穿越时空,情节的铺陈是跳跃性的,以展现樊锦诗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而在舞美灯光设计上,则是如同泼墨一般的写意,莫高窟的飞天、禅定佛陀以投影的方式呈现在舞台上,希望带给观众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茅善玉看来,《敦煌女儿》不只是在讲樊锦诗的一生,而是通过她的故事,谱写出几代敦煌文物工作者的平凡和伟大。

沪剧唱出敦煌守护人传奇sf变态版故事,《敦煌女儿》藏武汉情缘

   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演出现场 记者许魏巍 摄
  珞珈见证 敦煌与武汉结缘至今
  在剧中有相当戏份的樊锦诗丈夫彭金章与武汉渊源颇深。他于1963年至1986年在武汉大学历史系任教,创办考古专业。上世纪60年代,樊锦诗、彭金章在武汉大学成婚。《敦煌女儿》中,对两人两地分离19年、彭金章始终支持樊锦诗的选择,也多有展现。彭金章1986年调敦煌研究院工作,负责莫高窟北区的考古课题,2017年逝世,享年81岁。
  自上个世纪起,武汉大学的专家们就与樊锦诗担任院长的敦煌研究院结缘。两院院士李德仁和妻子朱宜萱教授等人,设计并实施利用测绘遥感技术,对敦煌莫高窟进行数字复原再造,让文化遗产在数字中永生。这种合作一直延续至今,2017年,武汉大学又与敦煌研究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这次来汉,也去看了武汉大学、珞珈山,算是了了自己的一个心愿”,茅善玉表示,明年,她有意带沪剧《敦煌女儿》《雷雨》走进武汉大学,既为戏曲进校园尽一份力,也让这份缘继续下去。
  【编辑:付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