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血传奇 > 正文

现代版之《八阵图》和《长恨歌》

2019-06-05

大家想必都听说过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八阵图》和读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吧?浙江乐清的睡翁先生刘齐飞发明了一种兵阵象棋名曰宋金对峙象棋。

大家想必都听说过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八阵图》和读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吧?浙江乐清的睡翁先生刘齐飞发明了一种兵阵象棋名曰宋金对峙象棋(分为兵阵系统和弈道系统两部分),此棋融合了奇门遁甲、易经术数、中国象棋等元素,颇有诸葛孔明《八阵图》的味道,此棋已获国家版权局版权登记。他又依据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故事,创作了一首歌谣体古风《白衣歌》,颇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的味道。

宋金对峙象棋(内含奇门遁甲兵阵,堪称现代版之八阵图),棋盘共有九个区域,在排布兵阵时,,要依据奇门遁甲九宫八门的理论和《兵阵诀》的规则运行棋子,并以六仪戊、己、庚、辛、壬、癸制约各兵种。另外,宋金对峙象棋还涵盖了【五行学说】、【太极八卦】、【河图洛书】的理论。

现代版之《八阵图》和《长恨歌》

【五行学说】:棋子包含了“金、木、水、火、土”五种颜色,棋子公共的底色是黄色,代表“土”;棋子字面的颜色有白色、绿色、黑色、红色,分别代表“金、木、水、火”,棋子在棋盘上按五行方位布置。金国虎据河北,北方为水,以黑色棋子布之;宋室偏安江南,南方为火,以红色棋子布之。东方木,以绿色棋子布之;西方金,以白色棋子布之。木生火,故“鹜”方应辅弼“霞”方;金生水,故“孤”方应辅弼“落”方。

【太极八卦】:“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故棋盘划分为两国四区(宋金两国,落霞孤鹜四区)。“四象生八卦,相重六十四,六爻列其中”。故棋盘中央为六十四个方格,四周每个区横向八个方格,竖向六个方格。四周每个区之间的联系方格总数也是六十四个。

【河图洛书】:依据河洛真数,推算出棋子总数五十枚,有两方各十三枚,有两方各十二枚。天地之数五十五,减“天五生土”之五数(中央土的位置无棋子布置),故为五十。至于“十二”和“十三”的推算方法比较复杂,此处不再详述。

从弈道系统方面而论,宋金对峙象棋与中国象棋有很大的渊源。比如说:本棋是四人下棋(即把中国象棋阴阳两仪的变化演绎成两仪四象的变化),本棋“马”和“兵”的规则与中国象棋略有不同,本棋的棋子数量和棋盘布局也和中国象棋不同,本棋的九宫范围比中国象棋大一倍,本棋是“马后炮”即“炮”布在“马”之后(中国象棋是“马前炮”即“炮”布在“马”之前),本棋有“将军补步”的规定(说明书上规定在有些情况下不能补步,能不能补步在棋理上都经过严格论证)等。但是它也保留了中国象棋的大部份规则,只要你懂中国象棋,你就能快速的学会本棋的规则。

现代版之《八阵图》和《长恨歌》

接下来介绍一下风情万种的《白衣歌》,因《神雕侠侣》中小龙女身穿白衣,所以此歌谣取名为《白衣歌》。《白衣歌》是作者唯一的一首押韵不采用旧韵而尝试采用普通话字音押韵的歌谣体古风,并不是作者不懂格律诗词,而是为了使现代人读起来顺口些,而作者的另一首作品《相见欢·登楼》则是严格依《词林正韵》创作的格律词。“曾经沧海咏白衣”,《白衣歌》内容如下:

白衣歌(歌谣体古风)

杨家儿郎年十三,少孤冷暖尽已谙。破窑虽能蔽风雨,不知何处把身安。嘉兴有幸逢侠士,桃花岛上云水寒。劣子娇女同冰炭,故而求师向终南。若非天意早注定,焉能古墓遇婵娟。姑射真人下尘世,飘逸脱俗惊凡间。今朝共结师徒义,相依相随两相怜。玉影翩跹夜未央,少年英侠剑如霜。衣裳似雪芳袖舞,万古佳丽徒盛妆。但使与君共朝暮,何恨人生短和长。襄阳城内英雄宴,西域妖僧何猖狂。双剑合璧惊鬼魅,力挫强敌扬四方。终致劳燕分飞恨,原是礼教之大防。从此无处寻踪迹,江湖浪子神惨伤。情花灿烂是何处,世外桃源绝情谷。姮娥已属曹子桓,泪眼相对竟陌路。当日别离太匆匆,寂寞衷肠未曾诉。功名富贵如浮云,但求山林双栖宿。无奈天不从人愿,一死一生洵可叹。誓共生死不分离,情是何物多劫难。断肠崖上断肠草,华发频添空自恼。生死茫茫十六秋,能否白头相到老?镜中已非旧容颜,多少回梦魂萦牵。梦里欢笑情如旧,梦断辗转不成眠。悠悠往事空思忆,柔肠百结泪沾臆。识尽淑女万万千,惟君令吾殷勤觅。追念伤情诚自知,萱草不解长相思。纵使身躯化尘土,未改初衷为卿痴。精诚所至金石开,守得仙姝凌波来。相逢犹疑在梦境,执子之手久徘徊。君不见春光融融驱严冬,一片冰心两相通。从今天涯与海角,缱绻风中情意浓。

作者简介:刘齐飞字嗣古,号幽梦居士,又号睡翁,浙江乐清人,外界传闻睡翁先生刘齐飞精通奇门遁甲和道家驻颜练气术。“嗣古”者,承先贤之遗风也;“幽梦”者,“苦恨艰难何所惧,一帘幽梦慰平生”;“睡翁”者,“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赋《相见欢·登楼》以遣怀也,词曰:西风唤起忧愁,水东流。苦念韶华虚掷怕登楼。心中事,凌云志,恨难酬。焉得越溪倾国泛扁舟。